《中国科技投资》编辑部在线征稿

分类:范例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16 01:00:00

《中国科技投资》【目的】揭示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非学术文章的特点,为我国科技期刊应用此类文章宣传其学术论文提供指导。中国科技投资【方法】依据30种国际高水平科技期刊的2017年和2018年第1期内容,总结其非学术文章的篇幅、结构、对学术论文的宣传作用。【结果】不同类型的非学术文章篇幅从50到6000个单词不等,而以100个单词左右和1000个单词左右最为常见;非学术文章大致呈Pizza结构,将学术论文最重要和最关键内容尽量突显于非学术文章的标题、副标题、边空中,或以加大字号等方式突出于正文中;标题一般追求七要点:短、分、亮、重、奇、妙、普;非学术文章必须把握被宣传论文的科学问题,以此吸引读者阅读非学术文章和被宣传的学术论文原文。【结论】高水平期刊采用非学术文章对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宣传的方法,值得我国科技期刊认真学习。【目的】全面调查我国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现状,解决基础数据不充足、不精准的问题,为制定普通高校学报发展政策、改革方案,以及开展高校学术期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网站、中国知网、学报官方网站调查统计普通高校学报的数量、文种、出版地、出版周期、主办单位、刊名、学科属性、载文量变化趋势,并划分"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3类主办单位层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截至2020年5月26日,我国共有普通高校学报1257种(不含港澳台地区),819种为双月刊;"双一流"高校主办学报122种,普通本科高校主办992种,高职高专院校主办143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学报457种,人文社会科学类456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混合型315种;近10年整体载文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普通高校学报是极具特色的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成员,"大综合"并不是普通高校学报的主体。建议增加期刊登记信息的发布数量,促进普通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内容建设。【目的】分析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相关论著的发表倾向,探索具有重大创新性的论文是否都发表在高影响力的国际顶尖期刊中,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在PubMed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1989—2019年所有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学者发表的与获奖相关的最早论著,统计分析论文来源期刊、期刊影响因子及JCR分区、期刊国别、发表时间等指标。【结果】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在Nature(22.89%)、Cell(14.46%)和Science(10.84%)等国际顶尖期刊的论文数量占比较高,主要倾向于将论著发表在美国(55.42%)、英国(38.55%)的期刊上; 79.52%的获奖者论著被发表在JCR-Q1区期刊中;不同国家的获奖者将其论著发表在本国期刊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发文倾向整体上呈现两极态势;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期刊之间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相互成就"的局面。【结论】优质科研成果在本国发表不仅体现着文化自信,还有利于促进本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我国科研工作者应正确对待SCI,同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而又与世界接轨的科研评价体系。目的】从选择投稿期刊、阅读文献等维度调查物理学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期刊服务的需求,为国内物理类期刊进一步优化工作重点提供帮助。【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以《物理学报》采编系统人员库中7000多位活跃作者、专家为主要调查对象,对研究人员投稿和阅读的习惯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物理学报》的办刊实践,总结物理类期刊吸引优质稿源、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措施。【结果】期刊声誉、收录情况、出版周期、评价政策、审稿质量和影响因子是物理类研究人员选择期刊的重要参考因素;文献检索和电子版阅读是研究人员获取学术信息、学习科研成果的主要方式;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同行邮件推送和评选封面文章、优秀论文是论文宣传的有效途径。物理类期刊应努力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审稿质量;应密切关注检索技术和数字出版的相关动态,积极提升文章显示度和读者阅读体验;需要重视对已发表论文进行分类、遴选和再加工,为研究人员提供精准和个性化的学术服务。探讨社交生态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转译建构的意义与方法。借助传播学"传播可见性"概念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转译"概念,围绕作为社交平台驱动力的社交关系建构,厘清二者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中的内涵与联系,提出社交生态下中国科技期刊知识转译的生成逻辑。中国科技期刊可依据社交生态下的平台技术配置和用户使用策略,从文本、关系和生态三个递进层面有效利用"传播可见性"促进知识转译的建构与提升。【结论】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围绕"传播可见性"建构契合社交生态的知识转译具有传播性和公共性双重意义,能够在提升自身学术影响力的同时,成为降低风险社会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深入探究科技期刊和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为科技期刊响应国家号召,高质量、中国科技投资可持续地服务科技创新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生态隐喻和模型构建法,构造出科技期刊嵌入的多重复合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模型,理顺期刊创新运作机制和复合系统构建路径。科技期刊被嵌入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后,形成身兼二任的次生生态,不仅是创新成果作者与多种科技创新主体的接口,而且上下联通不同层级创新生态圈,还衍生出动态自调节、协同共生、交互作用机制。结论】科技期刊强力嵌入并高效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科技期刊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提供全新理论和实践动力,并丰富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层次、内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