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教育》编辑部在线征稿

分类:范例范文 发表时间:2021-12-14 00:00:00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作为破坏性创新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开始改变高等教育的生态。本文结合"谁参与?谁受益?谁支付?"这三个问题,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综述。笔者研究发现,非精英型高等院校与MOOC的可兼容性和替代性高于精英型高校,非精英型高等院校更可能从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消费中受益。MOOC的发展可能还会影响这些大学的运营方式,迫使它们重新整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接纳破坏性创新技术。根据"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市场已经建立了多种支持MOOC的商业模型。这些模型可能还难以解决MOOC所面临的收入、产权、收益分享和激励等问题。2013年9月到2014年1月,北京大学6门MOOC课程在Coursera平台上线并完整实施。笔者对全部6门课程的82352位注册学员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了汇总与分析,试图发现课程层面上学员的网上学习行为及其对学员学业成绩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业成绩与平时测验成绩和论坛活跃程度(发帖、回帖)有比较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与观看课程网页次数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无成绩学员的特征是,观看视频和网页、观看和下载课程内容的次数随着在学时间增加而增加,论坛参与性不强,有些参与较多。对取得了期末成绩的学生的数据分析发现,其成绩与以下大部分指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在线时间、观看视频次数、观看网页次数、浏览和下载讲义次数、平时测验成绩之和,与开始学习时间呈显著负相关;5门课程结果显示成绩与论坛参与程度(发帖、回帖)呈正相关。本文初稿为北京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冯菲老师在采访李戈老师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经李戈老师修改定稿。李戈老师满怀激情地回顾了一年来开设"计算概论"MOOC课程的经历与体验,对MOOC课程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针对MOOC的教学逻辑设计、课程特点、MOOC课程的改进与完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本文结合2013年秋季在Coursera上开设"数据结构与算法"MOOC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对MOOC的认识、课程建设经历、未来发展规划和完善几个方面,梳理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期待与同行分享。(本文初稿根据教育学院研究生范逸洲、教育技术中心刘玲老师对王娟老师的采访整理而成,后经王娟老师修改定稿。文章主要介绍了"民俗学"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等问题,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体现了笔者对民俗学的MOOC课程建设的深思。本文将MOOC视频分为两类:拍摄类和录屏类,并具体分析了每种类型的视频在不同课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不同的运用方法。最后对MOOC视频制作提出一些建议。本文初稿为教育学院研究生汪滢、教育技术中心刘玲老师对陈江老师的采访报告,由陈江老师修改定稿。陈江老师回顾了建设"电子电路"MOOC课程的心路历程和实践体验,从MOOC对教育生态与模式的影响的宏观视角,以及MOOC课程设计的微观实施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国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较为迅速,但根基不稳,本文通过分析其现状、优势与不足,并借鉴国外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以及工程硕士培养的经验,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等方面探析适宜我国人才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体系框架和培养路径。软件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信息时代下的软件编程工具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急需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教育界提出了不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阐述了教学模式转变的意义,展示了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平台的设计。通过此平台的研究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013年是中国的MOOC元年。笔者作为北京大学慕课工作组组长,积极推动了北京大学MOOC的建设,并通过在Coursera上开设"人群与网络"MOOC课程,完成了首轮课程实践。本文从多个视角与同行分享MOOC实践中的思考与经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