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刊》

分类:范例范文 发表时间:2022-03-25 01:00:00

城市周刊》设计建筑酒店园林景观,需要强化对较大园林景观建造重要性认识,理解构建酒店园林景观设计要素与内涵,体会构建酒店园林景观体现的作用,有效烘托酒店环境氛围,帮助客人陶冶情操,分割与柔化酒店消费使用和休闲空间,有效改善酒店地域局部小气候条件,体现酒店环境与园林景观艺术性统一性、园林景观与酒店布局的协调性和园林景观形态与酒店布局的一致性。以北京市青龙桥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基于对待设计场地景观现状及现存问题的分析,聚焦公园感知和生态诉求两大归属感营建要素,通过还原历史风貌文脉、恢复小清河场地记忆、与自然亲密接触及奠定生态基底的方式,打造具有生态保护、文化符号、康体保健、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功能的综合性社区公园。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模式大致分为宏观战略规划模式、项目化推进模式和联席会议的联动模式。当前,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过程中面临行政分割化、属地碎片化和市场失灵等问题,亟待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各环境治理主体的作用。大众旅游时代,公众对兼具文化内涵与欣赏价值的旅游景观和目的地的兴趣更加浓厚。笔者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研究应用,在分析天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对天津2009年~2018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年天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整体发展水平较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存在耦合关系,2009年~2016年属于文化滞后型,2017年~2018年属于旅游滞后型。笔者提出,打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结点、延伸互动融合、深挖文化内涵、满足游客体验和发挥新基建作用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借鉴思路。伴随重庆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传统粗放型、分割式、低效能的城市管理模式亟待改变,智慧城管建设是重庆城市治理变革的必由之路。重庆通过智慧城管建设,在促进城市精细治理、智能治理、应急保障和大众治理等方面做出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智慧城管治理前端系统不完善、治理中端信息不共享、治理末端处置不联动等难题。需要从智慧城管治理前端、治理中端、治理末端着手,进一步完善智慧城管治理的标准建设、规章制定、平台构建和协同机制,推动重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如何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提高环境绩效的核心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选取2012年~2018年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143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供给侧要素短期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土地投入、政府补助和投入资本对环境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助、投入资本均对环境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短期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土地投入对环境绩效有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笔者提出我国重污染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营造是一个较为新兴的课题,也是社区治理创新的一种方案选择。笔者以社会组织A参与成都国际音乐社区"微博物馆"社区营造项目为案例,以行动研究法为范式,描述了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营造的整个实践过程,同时分析了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从社会组织和社区营造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笔者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2000年~2020年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相关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城市公共服务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领域内发文的机构比较具有权威性,但合作者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比较分散;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机制建设研究、城市公共服务精细化研究和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化研究三大领域;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是城市社区、农民工、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图书馆、公共就业机构和基本公共服务,通过突现词图谱得出未来城市公共服务的研究将更偏向于城市公共服务整体化、均等化、便利化和信息化的趋势。西咸新区是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于2017年入选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开展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分析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和潜在风险,对西咸新区组织机制建设、提升城市气候韧性和宜居性的生态建设、开展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城市等协同试点建设、提升气候防护的科技支撑能力、创新气候投融资途径以及推动社会参与和能力建设六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制定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利用多种投融资途径筹集气候资金、加强试点决策支持和经验分享以及加强多部门试点协同建设的建议。高端制造业是北京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重要载体。当前北京高端制造业呈现向周边新城和开发区拓展、向产业园区集聚的布局特征,北京各区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较为清晰,京、津、冀三地高端制造业产业关联逐步形成。但仍然面临产业布局分散、园区间缺乏分工协作、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体系以及协同发展格局尚不明确等问题。基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原则,在北京市域和京津冀层面分别打造"三城一区,多点两廊"和"一核两翼三轴"的高端制造业空间格局。未来应不断推动高端制造业集群式发展、完善配套产业体系、构建区域内外协同发展机制、保障产业用地、强化分类考核。国家级新区是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区域开发、规划中的具体运用,也是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必然选择。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在对外开放、辐射带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跨行政区划设立的内涵特征使区域融合协同发展成为国家级新区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笔者以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为例,分别从示范区内部区域、省内区域和省外区域三个维度提出区域融合协同发展对策建议。肃州区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是我国古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交通节点。肃州区应立足当前交通区位优势、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沿海产业转移等重大战略机遇,实行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促转型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向南接入西部陆海大通道、向北开拓俄蒙市场,加大吸引外商投资、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开展区域合作的力度,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区域经济实力,推动形成"承东融西、接南拓北"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力、新活力。笔者以文献分析法讨论我国低碳城市建设进程及相关研究进展,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内涵、低碳指标、技术途径、能源利用、政策工具及发展水平评估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城市范围、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有待完善。总体上看,学界对较发达地区城市的关注度高于偏远地区城市,非技术性指标的权重赋值低于技术性指标,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分类评估、居民心理和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以及标准化建设的研究亟待加强。笔者建议,在低碳城市建设及相关研究中重视非技术性指标,对关键环节和特定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研究,发挥相关政策和理论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