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

分类:范例范文 发表时间:2022-02-08 01:00:00

散文百家》《原野》是中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展现了封建旧思想与自由新思想的对抗与冲突,描绘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世界。表演体验指的是演员通过使用演绎模式与心理表征分析情感与真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融入角色之中,尽可能贴近角色,在最大程度上"还原"角色的表演过程。本文在对《原野》原著以及表演体验的内涵进行探析的基础上,分析表演体验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最后以《原野》中的人物"焦母"为例,探索在表演体验视域之下如何更好地塑造角色。色彩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方法,不仅应用于绘画作品,也经常应用于文学作品之中。本文通过分析梶井基次郎的短篇小说《柠檬》中的颜色描写,发现作者利用了色彩心理以及颜色所带有的冷暖、轻重、动静、远近等特征,将抽象的文字内容具象化,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这些色彩描写也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色彩带给人的心理效应,并更进一步理解梶井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梶井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理查德·舒斯特曼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莫里斯·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身体观进行了含蓄的批评。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梅洛-庞蒂"沉默的身体"是对反思的拒斥;二是认为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是"跛脚"的哲学,缺乏实践的维度;三是认为梅洛-庞蒂将身体的缺陷本质化。但我们通过对梅洛-庞蒂哲学观的解读,可知舒斯特曼的批评存在大量的错位和曲解。当我们在这种批评的基础上对梅洛-庞蒂和舒斯特曼身体观进行观照,就能发现二者的补充和互动。这有助于我们在体察差异的过程中,结合当下语境更好地理解身体美学。阿来以藏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对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进行了重写。阿来的《格萨尔王》可以说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展现和弘扬,将藏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小说文化进行了有效融合。《格萨尔王》是《格萨尔王传》的重写,在故事情节方面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但阿来将故事叙述形式由史诗口头韵文转变为现代小说形式,这种故事叙述形式的转变对作者的叙事能力有着很大的考验。本文对阿来《格萨尔王》的创作意义及叙事手法展开研究,以期探索出一条民间文学和现代文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严歌苓的经典作品《少女小渔》与《红罗裙》刻画了为立足美国而步入老夫少妻婚姻中的移民女性形象。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阐述文学作品中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提供了新视角。在移民初期,面对生存选择,移民女性往往身不由己受到形式上"婚姻"所赋予的伦理身份的束缚,在暗流涌动的生活里陷入人物关系失衡的伦理困境中,挣扎于违背内心与听从情理的伦理选择中。小渔与海云两个不同性格的女性在异乡走过了艰难的求生与心路历程,也经历了女性的成长蜕变。湖南怀化苗族作家江月卫的长篇小说《回不去的故乡》,关注大学毕业生的生存现状,审视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困境,对新世纪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为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同名人》是史上最年轻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文以离散理论为框架,从晃来晃去的"ABCD"、寻故乡影及拥抱离散身份三个层面,分析艾修克夫妇、儿子果戈里及其妻子毛舒米在异域构建离散身份的不同方式和境遇,探究拉希莉如何借美抒愁,来升华主人公们在美与愁之间构建离散身份的主题。笔者认为,按照霍尔提出的两种理解文化身份的方式,以艾修克夫妇为代表的第一代移民更多偏向于在集体中构建离散身份,而以果戈里为代表的第二代移民则更多以一种终未了的"永动"作为自身离散身份构建的方式。笔者希望可以向读者展现拉希莉以离散者身份谱写的一曲具有强烈离散哀愁和美的移民篇章。五十年宦海浮沉,注定陈尧佐要与忧愁为伴,但旷达的心态使他在面对政治、山水风物、日常生活、僚属后进时积极乐观,又消解着他的忧愁。其旷达心态来源于他吸取了儒释道三家的积极思想。林季仲诗歌当中有相当多是描写的梅花,既有赞美梅花性情高洁、清香芬芳的诗,也有与友梅花唱和、悼念友人、怀念与友人的生活的诗,另外还有将梅花拟做知己美人的诗。林季仲作为南宋时期永嘉的诗人,因反驳秦桧而遭贬。本文结合林季仲生平来研究其诗歌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梅花的意象。

《德伯家的苔丝》是著名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长篇小说之一,其创作背景正逢英国工业革命迅猛发展,扰乱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秩序,农民恬静的田园生活从此被打破,致使众多淳朴憨厚的农民从原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变成了受人剥削的农业工人。身处这个时代的作者内心充满矛盾,一面是他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怀恋,一面是对工业化的厌恶。作品中,女主角苔丝必然的悲剧结局跟作者的悲观主义思想不无关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浅析苔丝的悲剧原因——个人原因、家庭原因及社会原因,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压力,纵使有过反抗,但对命运的妥协最终摧毁了她,让其跟当时大多数的农民一样沦为了时代发展的牺牲品。李贺利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知,借着色彩调配,找出属于自己生命中不具平衡的美感,以及包含激切与凄寒因素的表现模式。在色彩的辅助下,李贺构筑出了以奇峭冷艳为主的色彩世界。除了使用修饰语制造出感觉偏冷、偏寒的复合色名之外,在色彩调配的整体氛围上,李贺将寒冷阴暗、惨淡凄楚的感觉与情绪因素放置于秾艳的诗歌色彩意象中,反映出森冷、凄寒的内在,而终使他遁入超现实世界中去寻求奇彩异色的意象,以"诗鬼"之名惊艳古今,他的诗歌创作在文坛的色彩艺术领域中画上了重重的一笔,中唐诗坛的创作中李贺也创新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奇峭冷艳的艺术风格。朱舜水是明清之际东渡日本的遗民诗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朱舜水诗歌进行分析,可深入理解朱舜水的内心世界。虽然朱舜水并不以文学著称,但对于其诗歌的研究则是"舜水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在《游仙诗》十二首中,朱舜水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以表达内心理想。此外,朱舜水诗歌的一个突出主题为他作为遗民的故国情怀。"舜水虽不以诗传,而其诗亦自有其不可磨灭者在也。"[1]"香"意象可谓宋代文人寄托情思的重要载体之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传世作品中的"熏香"意象贯穿其生命始终——从待字闺中到颠沛流离,"熏香"意象的多次出现有其合理性与代表性。李清照所用"熏香"除用于室内怡情,更投射其心理感知,"熏香"意象在展现李清照细腻复杂的情感体验、曲折多变的人生历程中具有独特价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