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

分类:范例范文 发表时间:2022-02-08 01:00:00

散文百家》对文学作品进行心理叙事研究的关键在于解读其文本特征与读者建构,小说的文本特征对读者的心理建构具有决定性作用。福克纳在多部作品中运用神话叙事结构来表达他对南方文化衰落和社会崩溃的深刻反思,使他的作品具有厚重的神学与美学意义。福克纳以重复叙事作为文本特征的文学作品使读者建构得到充实并最终提升了作品的文本效果,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审美体验。其作品中大比例运用繁复长句,在小说中能够恰如其分地烘托故事的主题。《野草》是代表鲁迅生命哲学的独语式散文诗集,而《过客》作为《野草》中创作时间最长、字数最多、体裁最独特的一篇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此前的革命文学史批评只关照了作品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精神融合批评更多关注作者主体特征在文本中的呈现。本文通过对复调形式下《过客》中的三个人物在作者和现实两方面的双重投射,兼顾主体性和客体性进行讨论,并用文体分析进行旁证,试图解决两种批评各执一端不利于对作品整体理解的问题,并通过着重研究人物的主体性投射以探究鲁迅的生命哲学。《活着》是余华所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社会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联性研究和人性的复杂性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其语言文字直击人性"痛点",揭示社会弊端,真实再现了中国底层人民处于政治变革环境下的悲惨遭遇。余华选取独特的第一人称视角推动剧情的展开,并在其中穿插"我"作为采风者偶遇主人公徐福贵,引导徐福贵讲述其人生经历的描写,合理而清晰地向读者传达出一个观点,即生活与幸存的微妙分界在于人称视角的转变。徐福贵讲述的是自己有血有肉的生活而非一个冰冷悲剧下的幸存者的故事,以此进一步揭示"活着"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展现了余华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对国人价值观念的深刻思考。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阿尼玛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倾向,存在母性的阿尼玛和爱欲的阿尼玛两种,她们会融入到作家的无意识中,促进作家的创作,并化身为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在普里什文《恶老头的锁链》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便存在这两种阿尼玛原型。本文试图以荣格的原型理论分析这部小说中的母亲和爱人的形象,旨在证明作家爱的创造观是受母性阿尼玛和爱欲阿尼玛的影响形成。

20世纪以来乡村经济商品化的进程进一步发展,乡土伦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五四"乡土小说家大多在现代诉求下由乡村来到城市,他们执着书写乡土,既看到现代性烛照下乡土社会的落后,又能够反思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因素。乡村经济的变革对乡土小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乡村经济变革带来的乡土伦理的变化又怎样体现在"五四"乡土小说之中?"五四"乡土小说勾画出一代知识分子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情感裂变,怎么从这种困境中突围出来?或许仍是我们今天乡土小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地震中的父与子》通过其他父母和父亲的语言比较,父子日常对话的首尾呼应,以及其他人物的语言,还有救援即将成功时父子语言的短暂交锋,在不同人物的语言比较中凸现父亲高大的形象;小说用行为和感知描写准确表达父亲的心情,震撼人心的外貌描写直击心灵,所有的正面描写刻画出父亲的人物形象,展示父亲坚强、一诺千金的性格;精简的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而社会环境时刻阻挠着父亲的救援,不断削弱父亲的意志和决心。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丰满了人物形象,进一步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李长岩(Li Chang Yen)作为侦探小说《四魔头》(The Big Four)的头号反派,在作者笔下并未直接出场,因此造成了李长岩成为了一个没有"形象"的形象,其形象的神秘性与戏剧性皆来于此。由于李长岩只存在于他者的叙述中,因此需要借助其他途径来塑造其形象。同时,"李长岩"本身作为一名有着"负面形象"的中国人,不可避免地会与某些物品或行为相联系,从而产生带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符号"或"中国象征"。英国著名现代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运用了后殖民理论大师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视角,着重刻画女性人物萨拉低劣、野性的异域风情。在西方男性作家和男性人物的审视下,作品中以萨拉为代表的女性人物以身体为诱惑,通过凝视行为的权力交织,促成男性完成了发现自我、获得自我意识并达到自我成熟的过程。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人物形象刻画上有独特韵味,令读者耳目一新,不仅宝黛爱情主线令人印象深刻,刘姥姥这个村里老妪也起到了小人物的作用。刘姥姥是众多人物中最为天然、最为幽默的一个,通过刘姥姥幽默的语言和天然的气息,表现出其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其见多识广、洞察世事的城府。本文主要从刘姥姥三进三出大观园展开人物形象的叙述和分析,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过程中处处暗含第三人称的悲剧性叙述视角,以此来表现贾府的兴衰。《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并发表的话剧文学,初期发表于1986年的刊物《十月》,命名为《秦氏三兄弟》,但正式初载则在巴金任职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上,最初为单行本。剧本中出场人物近50人,剧作曾在国内外多次演出,其从侧面真实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走向,一经演出就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成为了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本篇文章通过对《茶馆》文学本各个文论的参考,结合老舍对《茶馆》修改、定稿的集中文学本演变作出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各个文学本的背景和老舍对《茶馆》改与不改的多种考虑,以期能够为学术界众多学者对老舍《茶馆》作品资料的研究提供一点合理的参考。法国文学家雨果一生写过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及文艺评论,但他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一直享誉国际文坛,经久不衰。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小说的主人公加西莫多也不例外。在他身上有知恩图报、纯洁高尚、至善勇敢等高尚美,也有他对埃斯梅拉达爱的自私以及自己个性的形成和觉醒以至于对亲情的"忘义"。加西莫多的丑达到人类的极致,而他内心深处的心灵美也可以说达到了人性的极致。这样独特的人物形象使得《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感人至深。加西莫多的心灵美让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丑陋的外貌和难听的声音,甚至还有他对邻居旁人的捉弄,反而很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化身。也许雨果就是想通过这个人物,告诉大家心灵美是一种比外形更为重要更为高贵的美,也体现了作家雨果对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赞美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