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

分类:范例范文 发表时间:2022-02-07 01:00:00

文学教育》关于《万象有痕》,我想谈的不是它的故事性或叙事性,而是其在价值判断层面上进行的探寻,这也是艾玛多年来一直在做的工作,即对于罪恶、耻辱、羞愧、惶恐、悔恨等形而上命题的勘查。其中,对于"罪"的书写构成了艾玛写作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对热衷于现世愉悦的中国人来说,以上词语是如此的疏离和陌生。《阿尔莫克莎产房》记录了素素的一次马尔康之行,从叙事形态上来看,这篇散文呈现出明显的"游记散文"特点。在行文过程中,"我"对克莎民居的打量和观察,不可避免地带有"他者"的目光,"我"叙述的逻辑起点,源自他者对藏地风景、民俗、建筑、历史等的好奇心,也就是说,"他者体验"是"我"在叙述中不可避免的叙事视角。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通过人物悲剧命运形象的塑造及悲剧意识的展现,描绘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族群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苦难,传达出一个民族在反抗大自然的威胁,对抗人自身的性格的缺陷及在时代社会的挣扎中,人所具有的主体意志,显示出了浓郁的悲剧意识和沉重的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悲剧美学特征。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并不是浮在空中的高深复杂的思想,而是根植于土地中,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在白鹿原这块土地上,儒家思想及中庸之道同样深深烙印在本地民众的心中,以其当地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故而《白鹿原》中运用了大量具有乡土意味的意象隐喻象征。通过意象隐喻象征串联起多条情节线,可以看出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儒家思想以及中庸之道。回顾《阿Q正传》,这部作品写于1921年,那是一个充满焦虑和恐慌的时代。鲁迅清楚的看到自己国家的落后,而群众仍然用"精神胜利法"麻痹着自己的灵魂。他一开始拿起笔时,就已经明确自己作品中的隐含读者,鲁迅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为了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对话,他开始关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重视文章对于读者来说的可读性。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与他们对话。本文以《阿Q正传》为研究对象,研究该作品中的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
路遥的创作源泉来自乡土,从其文本的取材、语言、人物塑造等可轻易窥见路遥的乡土情结。和许多乡土作家不同,路遥笔下罕见对农村丑陋习俗的揭示及农民丑陋行为的批判,而是集中于表现农村人物的美好品质及表达对黄土地的热爱,增添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路遥的乡土情结导致其作品在人物处理、情节设置等方面存在单一化、形式化的影子,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四言诗在魏晋时复兴回潮,陶渊明四言诗上承《诗经》和汉魏传统,不仅在思想内容上独创田园题材,并且表现出浓厚的抒情色彩,还在艺术表现上将篇幅精短化,表现出诗经体四言的特色,彰显了诗人平淡清远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感悟,成为魏晋四言诗最后的总结,但诗人对四言诗的改变创新亦无法挽回四言诗衰微的命运。学界对杨慎的诗词文已有很多研究,但对杨慎散曲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其代言体散曲关注极少。杨慎散曲集《陶情乐府》收录了他的散曲作品,其中代言体散曲约有26首,这些散曲通过运用一些艺术手法代不同女子口吻来抒发感情,或是代妻子口吻以慰相思之情,或是代伎女口吻以表脂粉之意。同样这些代言体散曲也是杨慎代自己而言,其中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情思和难以直说的心境。本文从《湘行散记》的三种对比来体现书中人物的矛盾与张力,并以此剖析沈从文的对湘西乡民及其生命的体恤、关怀与赞美。《砂器》是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大师松本清张代表性的推理小说。《砂器》把故事推理和社会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新型犯罪动机,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日本国民集体的潜意识。本文在分析小说《砂器》基础上,从具有真实感侦探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变化、犯罪动机挖掘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砂器》的叙事风格。
艾丽丝·门罗小说《素材》中的主要人物作为"发声者",通过不同声音的演绎以表达其形象具有的三层身份——"听"与"说"的定位、性别意识的对立以及艺术与现实的差异。小说《素材》凭借人物的发声系统,证实了叙事文学中声音叙事与人物形象的关联,肯定了声音对人类情感体验的"复制"作用。在塑造形象的基础上,声音在人物的身份定位方面的应用还有更多的延展空间。艾米莉·狄金森所创作的许多诗歌涉及到死亡主题,但是她在诗歌中所流露出对死亡的看法似乎是摇摆不定的。通过细读狄金森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贯穿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诗行背后的是她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星星百纳被编织者》是小威廉·黄罗伯创作的美国少数族裔戏剧,一幕四场讲述了两位女性围绕星星百纳被所展开的纠葛。笔者经研读文本与相关文献,发现星星百纳被在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通过探讨星星百纳被所象征的姐妹情谊、美国梦、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来剖析这部戏剧的深度内涵。《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是西方文学史中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化身,得到人们的同情与尊重,是学界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红字》的文本分析,结合西方文化语境、时代背景等因素,解读海丝特·白兰摆脱悲剧、追求自我始末的形象。韩国的现代主义诗歌是指受到由李箱,金起林,金光均等人主导的重视视觉形象的文学,三位作家的作品各有特色,也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当时韩国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现代主义诗歌不同于之前文学的特点。通过分析三位作家的作品,了解其各自的特色,从而总结出现代主义诗歌重视形象,批判了现代文明的特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