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友》

分类:范例范文 发表时间:2022-02-02 01:00:00

健康之友》帕金森病是第二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帕金森病患者除常见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外,还常伴有营养不良等营养状况方面的症状,但相比于运动症状以及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的营养不良症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帕金森病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情况、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营养不良的类型、具体缺乏的营养素、饮食习惯以及营养不良的干预措施等方面综述了帕金森病患者营养状况方面的研究现况。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自杀风险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0月于重庆市某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123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中自杀维度的评分结果分为无自杀意念组(自杀评分=0,n=77)和有自杀意念组(自杀评分>0,n=46)。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起病年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运动及非运动症状、Hoehn-Yahr分期(H-Y分期)、PD药物使用情况、心理状态、睡眠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等,并探讨影响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病程、年龄、H-Y分期、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及左旋多巴冲击后UPDRS-Ⅲ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8.0,22.0,37.0及22.0,高于无自杀意念组的6.0,10.0,24.0及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中位数为18.0,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的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自杀意念组患者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中家务困难、洗澡困难、穿衣困难、扣纽扣系鞋带困难、感到焦虑、替自己的将来担忧、不想让人知道患有PD、尽量避免公众场合进餐、在公众场合感到尴尬、担心别人对自己患病的反应、觉得被忽视等项目评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PDQ39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oCA及UPDRS评分是PD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抑郁、认知功能降低及PD患者症状尤其是非运动症状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因此,推荐临床上使用MoCA或更为全面的认知功能评价量表对PD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同时,临床上应对PD患者开展常规的抑郁、认知功能及非运动症状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等在内的干预措施,降低患者自杀风险。
目的探讨肝炎病毒感染(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帕金森病(P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1965年1月-2019年10月报道的病毒性肝炎与PD发病风险间关系的文献。筛选文献后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等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寻找异质性的来源。采用剪补法评估发表偏倚。结果总共纳入7篇文献。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为PD的危险因素(OR=1.19,95%CI=1.01~1.41,P=0.035)。抗HCV治疗后可降低PD发病风险(OR=0.67,95%CI=0.57~0.79,P<0.001)。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PD发病风险无关(OR=0.96,95%CI=0.72~1.28,P=0.781)。结论 HCV感染可能会增加PD发病风险,同时抗HCV治疗可降低PD发病风险。因此,临床上应重视对HCV感染患者的筛查及治疗,以降低PD发病率,减轻家庭、社会经济负担。目的利用高场强磁共振设备,通过比较青年和中老年的脑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平均弥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FA)值,探讨DTI技术在脑组织正常老化研究中的运用。方法随机选取西南大学脑成像中心2011年9月-2012年1月行MRI实验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0~30岁)与中老年组(40~59岁),每组30例。对研究对象行DTI,分析得出其不同感兴趣区域(ROI)的ADC及FA值。结果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相同ROI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研究对象相同ROI的FA值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男性研究对象的ADC值比较,除左侧丘脑、双侧脑脊液及双侧枕叶皮质外,其他ROI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研究对象的ADC值比较,除右侧丘脑、双侧脑脊液及双侧枕叶皮质外,其他ROI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男性研究对象的FA值比较,除右侧丘脑、双侧脑脊液及双侧枕叶皮质外,其他ROI的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研究对象的FA值比较,除双侧丘脑、双侧脑脊液及双侧枕叶皮质外,其他ROI的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TI是一种具有无创性且可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异常的敏感工具,它可以通过脑组织FA及ADC值的改变而反映脑组织细微结构的改变。这不仅有利于脑细胞正常老化的前期的研究,也对因为正常老化而产生的老年性颅脑疾病的预防及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丁苯酞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河南省某医院就诊的19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9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进行治疗。治疗2周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2周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随访6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WHOQOL-100)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90%,高于对照组的8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时,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0.48±1.91)分及(4.85±0.98)分,低于对照组的(13.64±2.78)分及(6.97±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7.14%及5.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研究组患者BI及WHOQOL-100评分分别为(89.28±6.31)分及(88.26±7.8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29±5.18)分及(75.35±5.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丁苯酞+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确切,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