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业》

分类:范例范文 发表时间:2022-02-02 01:00:00

居业》基于"城市病"风险源头治理的安全城市建设诉求,从精细化风险管理视角,识别当前我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及实施的现实困境,提出耦合"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的规划路径,并结合实证从区域、城区、社区三个层级分析安全风险治理导向下的规划策略。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工作中,存在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设防标准多样导致防灾能力失真、责权事权混乱导致多规对立等矛盾。应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准备、编制及实施阶段,将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技术融入到多层级防灾空间规划中,形成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体系。"后新冠"时期常态化防控需要高效的分级诊疗体系支撑,完备的基层医疗设施配套是分级诊疗体系的基础。以广州为例,运用POI数据分析、实地走访调研等方法,发现我国目前基层医疗设施在服务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与整体医疗系统对接等三方面均存在问题,致使其未能满足常态化防控的需求。据此,提出转变基层医疗设施定位、建立城市医疗分区、优化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制定基层医疗设施应急响应改造措施等规划建议。从传染性疾病发生依赖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来看,早期的城市公共卫生运动致力于通过改善城市物理环境来消除传染源,近年的健康城市运动侧重于通过促进居民体力活动来提高易感人群的体质,而对于传染病发生的中间环节——传播途径的切断,城市的应对却缺乏有效的训练。梳理了中国此次战"疫"的过程,总结城市防疫管控中"隔离-治疗-恢复"的应对措施,以及"市-区-社区"各级行政和空间单元发挥的作用,从中探讨其对丰富健康城市建设实践的启示,认为完善健康城市建设需要树立三个思维:一是针对突发疫情采取快速隔离与治疗的有效性思维;二是在疫情影响长期化背景下关注生命支持与生活质量的人本性思维;三是加强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的空间属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健康城市防疫空间单元体系的设想:在城市层面,建立"市-区-社区"多级联动的防疫体系,以加强面对应急隔离的防疫制动能力,建立资源的联动分配和共享机制;在社区层面,在满足基本隔离防疫管理的空间尺度上,从人本性出发建立一套能满足人基本生命需求的支持系统,以保障人在防疫期间依然能够获得身心的健康。

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住区的健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旨在防范疫情的视角上,系统的对健康住区风环境的设计进行研究。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在新冠疫情防范及健康住区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梳理出健康住区风环境设计的必要性。以岭南月岛住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现场实测对月岛住区进行深入了解,结合健康住区风环境的相关规范导则,总结出健康住区风环境设计的具体要求。从而使用Phoenics软件对月岛住区从群落、组团、单体三个层面进行数值模拟、对标评判、系统分析,进而发现三个层面存在通风不佳,空气污染等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优化、模拟验证、再次评判。最终,提炼总结出在防范疫情的同时,对于健康住区风环境的设计,应以绿色、智慧、健康为导向,因地制宜,健康发展。为了了解新冠疫情期间,儿童居家生活与在线学习的情感体验以及居住环境的具体影响,通过网络问卷和在线回访的方式对儿童的背景信息、特征信息、基本态度和基本现状展开调查。经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儿童对居家生活与居住环境存在诸多不满,并对户外环境充满渴望,但他们却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情绪和行为,这主要得益于规律的日常作息和多样的电子娱乐方式。基于儿童应激、舒适和愉悦三个层次的情感体验,提出了环境负荷、空间弹性和界面开放等干预建议,以此作为儿童居住环境改善的一些理论参考。近年来,城市热岛、空气污染加剧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指引框架,对热岛、空气污染等微气候环境改善可望产生积极作用。尝试从营造健康的微气候环境角度对城市设计导则提出优化策略:(1)首先,阐述改善热岛和污染的3种途径(控源-流通-汇集);(2)然后,梳理现行城市设计导则基本框架,并从中提炼出8类与微气候环境密切相关的关联要素;(3)接着,分别对总则与专项设计、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和地块城市设计4个编制层次给出具体的导则优化策略,并提出城市空间系统优化思路;(4)最后,指出未来需要在增加气候分析、片区分类引导、加强实施管理等方面继续探索。新冠疫情期间,长期脱离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的居家生活引发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虚拟自然为人们在室内条件下获得身心疗愈提供了可能。通过分析与总结既有实证研究文献,对虚拟自然环境与亲自然设计在恢复性主观评价、认知能力、情绪健康、生理应激恢复等方面的疗愈效益予以评估。研究发现,静态或运动状态下沉浸于360°照片/视频或电脑生成的虚拟自然场景中,恢复性主观感受均显著提升;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虚拟自然能显著影响认知能力,但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激发与认知能力相关的创造性思维;虚拟自然能有效缓解负向情绪,提升正向情绪,但这种影响受设备可用性的调节;虚拟自然对生理应激反应的恢复具有显著影响,但应当以厘清时间因素干扰为前提。虚拟亲自然设计的疗愈效益大小与自然元素的配置、类型、布局有关;室内亲自然设计中,相较于使用亲自然材料、自然窗景等方式,室内绿化能带来更好的疗愈效益;虚拟亲自然设计的疗愈效益依赖于良好的场景设计。虚拟自然与亲自然设计均是有潜力的疗愈场景,虚拟自然可与个体、公共空间、社交网络等相结合,实现个体、群体、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疗愈与修复,为环境营造提供新方向。

为探究老年人对架空空间的使用需求,通过对成都部分高层社区的实地调研观察,归纳老年人社区活动类型,并对架空空间进行分类,发现各类型空间在老人实际使用中不同程度存在无障碍路径不完善、活动面积分配不当、设施单一等问题,以调研场地为样本还原活动场景,提炼各类型活动场景内的环境元素及特点,提出对老年人不同类型社区活动适配的架空空间环境优化建议。科技馆的改造更新近年来在我国进入了建设高潮,然而无论是项目实践还是理论总结都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运用使用后评价理论对有一定代表性的国外改造类科技馆进行分析具有借鉴意义。选择富兰克林研究院作为研究主体,进行场馆使用的倾向性评价和满意度评价,并探索游客与工作人员评价的差异性。结合我国科技馆现状,从更新理念、新馆立面、复合型空间、分散引流、采光设计以及商业最大化等六方面总结了富兰克林研究院改造更新中值得我国科技馆借鉴的设计手法。最终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对富兰克林研究院的改造更新从展厅布局、大厅流线及入口意向等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为后续更多的科技馆改造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